地藏经在线网
地藏经在线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佛七第三天丨宽德法师:持名念佛与福德资粮,是往生极乐净土的核心两要素(视频)

导读:佛七第三天丨宽德法师:持名念佛与福德资粮,是往生极乐净土的核心两要素(视频)班首师父慈悲,维那师父及大众师父慈悲,各位居士菩萨:大家上午吉祥!阿弥陀佛!...
佛七第三天丨宽德法师:持名念佛与福德资粮,是往生极乐净土的核心两要素(视频)

班首师父慈悲,维那师父及大众师父慈悲,各位居士菩萨:

大家上午吉祥!阿弥陀佛!

昨天和大家讲了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那今天就来讲一讲如何念阿弥陀佛。念佛法门从经典上来说强调一心不乱,净念相继。尤其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有这样的十六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也都讲到忆佛念佛而达到一心不乱,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种种境界。

两序大众认真聆听开示

昨天在讲《观无量寿经》时也说到,释迦牟尼佛对韦提希夫人开示了如何观想、忆念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乃至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授,所以很多祖师大德对于念佛法门都有其相应的方法上的指导和开示,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在《五方便念佛门》当中就提到了五种念佛三昧,第一为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第二为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第三为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第四为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第五为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

大众绕坛念佛

单从名称上来看,智者大师把这个念佛的方法提得很高,尤其是后边有“三昧”这两个字,《般舟三昧经》对这个词解释为,念佛达到定境才能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也就是刚才提到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从都摄六根开始到得三摩地,从收摄身心到忆念阿弥陀佛,它需要达到一个净念相继的程度之后,才能引生定境。这不是我们平常走一走、坐一坐念几句佛这么简单。

在唐代很多祖师大德就有念佛的开示,比如华严宗的祖师圭峰宗密也谈到了四种念佛方法,这四种念佛方法也在净土的其它祖师著作中有出现,比如说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这四种念佛方法的名称大家都听说过,但行持起来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法为核心、准要,在后来的净土宗的大德当中也有很多的开示。如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就提倡一心三昧、念佛三昧、专思寂想,简单来说就是你的思维要专一,内心的想法能安止于一个境界,这就是对定境的一种描述。到了二祖善导大师,他认为这种方法行持起来不太容易,故特劝一心称名即可。

三宝道场,鲜花香洁,清静庄严

为什么这么说不容易呢,因为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里非常杂乱,很难安定下来,想通过观像或观想得到安定,这种方法比较难,所以善导大师开示了以持名念佛为主的方法。故现在我们很多祖师大德和法师都提倡持名念佛最为稳当,包括印光法师。持名念佛的难点在于不容易摄持身心、心念专一,所以印光大师说摄心心切才能达到专一的程度,《印光法师文钞》开示了很多实际的操作方法,提到摄心心切的前提是我们内心当中对于阿弥陀佛的信心要足,往生的至诚心要切,之后不管你是大声念、小声念还是默念都可以。

经典当中所说念佛方法的念,它的原义是忆念的意思,并没有强调必须要用口念出声来,所以说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当中所开示的“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即我们的心要能够时时忆念阿弥陀佛,才能与阿弥陀佛相应,必须要达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程度。

但看似简单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在实际修行中,是很难以收摄的。或者说前五根容易收摄,而意根则难以收摄。因为这意根所缘的就是我们这颗心,而恰恰就是这颗心随时都会随着境界而起伏跳动,执取境界,生起贪嗔,难以安定。所以,净土法门的祖师大德通过一句佛号来安立念佛人的自心所缘,以阿弥陀佛名号来都摄六根,使其净念相继,当下不生起烦恼境界,达到收摄身心的目的

所有法门都很强调“心念”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心能不能安守在一个境界当中,那安守一个境界就是得到定了吗?不是。得到定的前提是:一没有昏沉掉举,内心达到清安,之后引发净分定,但这还不是根本定,所以定境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

念佛的时候是否保持了你的心和耳根一直围绕在这句佛号当中,如果在这句佛号当中出现了其它念头,或者你抬头看了一眼旁边的人,当下心念已经杂乱,这种微细的心念平常我们一般难以察觉。所以看似简单的一句执持名号,以警觉心趣向于所缘境上,因而对境界上铭刻深心而保持不离之意义。即表示听闻佛名及功德,心念没有散乱,这确实是祖师大德的智慧方便所在。

而对于观想和观像念佛,祖师大德很少谈及和主张净土行人去用此种方法念佛,因为常人容易沉浸于观想的境界当中,但这个境界是你自己观想的,你还必须要心境俱离,如果一旦沉迷于此境界不能出来,就会认为这个境界是实有,从而在现实当中感觉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所以这种方法如没有好的善知识引导,很容易出问题,因此从善导大师之后所有祖师大德都强调持名念佛最为稳当。

念是对于曾经串习的境界令心铭记,不忘为性,而引发定业,就是通过不断串习阿弥陀佛的名号,内心能够生起希求、忆念,最后这种忆念能够达到时时不忘,即净念相继。而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保持念念相继,则可以把忆念阿弥陀佛的庄严和功德转化为忆念佛陀的言教,摄持身心,让每个念头都与佛法的引导相应,这也是修习念念相续的一种方法。

· 下 午 开 示 ·

上午讲到持名念佛,其核心在于至诚专一,一句佛号相续不断。为什么要以持名相续不断为法要呢?《阿弥陀经》说到,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其人临命终时,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其他净土经典中也强调这一点。

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到临命终时心无杂乱地保持念佛、意不颠倒,临命终时的正念现前,需要我们平时的串习,不断地锻炼以佛号摄心的能力,任何境界都不会扰乱你的念佛之心,这样才能圆满地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需要我们以至诚之心来念,念佛为因,往生为果。那是否念佛得到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呢?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善根福德因缘。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往生西方有两个标准。第一、善根福德因缘足够;第二,念佛至诚一心,如果证得三昧就更好。

经典中说,九品往生当中,下品下生的人是造诸恶业,他临命终时得到善知识开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法门,至诚念佛乃至十念,亦得往生。这样没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为什么可以往生?因为以至诚心称念一句佛号的功德。但是我们不能学习恶人的临终十念,我们自己要懂得反省,如果平时不修行却做种种恶业,临终的时候自己能不能至诚一心,称念十声佛号?我们现在就知道念佛法门,现在就可以积累更多的福报资粮的时候,为什么不去积累福报资粮?

不能以为《法华经》说“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以为已经成佛了,这是需要长时间的修行的。

上品上生的条件中,要具足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至诚心是恳切希求往生西方净土,深心是深信不疑,回向发愿心是将所有善根福德因缘,不仅回向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还发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所以上品上生的条件中,还讲到读诵大乘方等典籍,具足众戒,修习六念、慈心不杀等。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只要我们经常做这六念的修行,就可以增长善根。那什么是善根?有什么体现?

体现在对佛法的信心?还是为他人着想?其实所有能断除烦恼、能利他的,都可以归于善根。严格意义上讲,无贪、无嗔、无痴,可称为善的根本三根。我们现在达不到没有贪嗔痴,还需要积累清净的福德资粮,释迦佛对韦提希夫人开示的净业三福,说的很清楚。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这些种种条件,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进行修习。大家都受持了三皈五戒,在佛前发下誓言,引导我们自己时刻收摄身心。

在《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中,讲到了净业三福和九品往生,上品、中品、下品往生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是不是我每天念一万、五万、十万就必定往生?这要看你以什么心来念,如果你以散心念佛,每天念一万遍念了几年,可能你的心还没有什么改变。我们精进念佛,是让自己减少烦恼,心更加安定,在临终的时候平静念佛不受干扰,增加往生的信心。所以我们从发愿求生极乐净土的时候,就要以上品上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累积足够的往生福德资粮,那么即使你以后发生意外,神智不清醒了,也不需要担心,你已经提前准备好了福德资粮,可以坦然面对生死无常。

通过持名念佛可以收摄身心,通过净业三福可以圆满善根福德因缘,这也是一种福慧双修。

净土典籍不多,大家回去应该多诵读《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检验自己是否按照往生净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落实自己的修行,清楚明白地持名念佛,在念佛的过程中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与愿心,这是一种圆满的念佛方法。

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