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地藏经在线网
山西小院 观世音菩萨感应故事实录 妙法莲华经感应 六字大明咒感应 药师经感应
主页/ 近现代往生纪实/ 文章正文

六祖慧能,禅宗,五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导读:六祖慧能,禅宗,五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是佛教内的一个宗派,佛教的思想体系,就是禅宗的思想体系,全部佛教都是禅宗的基础。如果说禅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也只是在方法上和佛教内的其他宗派有所不同而...
六祖慧能,禅宗,五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是佛教内的一个宗派,佛教的思想体系,就是禅宗的思想体系,全部佛教都是禅宗的基础。如果说禅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也只是在方法上和佛教内的其他宗派有所不同而己,最根本的目的和理论基础是完全一致的。

心的作用,首先是有感受,也就是因为外缘的刺激而引起心内的感受,也才有所谓的心理活动。感受之后就要想,就要对所感受的东西加以整理、归纳。行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行就是行动。外来的剌激引起了思想的活动,有了认识,接下来就是行动。识又是什么呢?识具有了别的功能,就是对外境、对受想行识都有再认识、再归纳、再整理的作用,对内对外起到领导的作用。

五蕴就会成了这么几个方面。你看,这个还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我们说:“五蕴皆空”。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就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又叫六根,也叫六门。与这六个相对应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又叫六尘,也叫六入。六根与六入相互发生作用,加在一起就是十二处。六根、六尘相互作用产生六识。从简单的眼界、色界到眼识界,再从耳界、声界到耳识界,乃至意界、法界到意识界,总共十八。

离一切相即佛

人生宇宙、万事万物都不出这十八界。为什么叫界呢?界就是领域,就是 线,它们各处于自己的领域界线之内而不产生混乱。如颜色和眼睛是一对,它不可能和耳朵连在一起,眼睛是听不到声音、嗅不到气味、摸不到软硬冷暖的,这些功能不能混乱。因为有其它相应的根和识。所以宇宙万物尽管复杂,但它并不混乱,因而才有因果,才能建立稳定的认识世界。

六祖为什么要在这里大谈这些内容呢?我想六祖是有其用意的。因为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看来很简单,又不立文字,书也不必看。这对自己,你有那个因缘,你开悟了,这个路子当然对。但如果要给众生说法呢?太简单了不行。如同现代有的人学祖师,任何人来请教,他都不开腔,什么都不说,那怎么行。

六祖根据禅宗的特点而加以归纳,作为自己的教学纲领。三科就是五阴、六入、十八届。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妨再结合着谈一谈。五阴就是五蕴,说简单点就是心和物,就是物质的肉体和我们的精神——心,在五蕴中,心被分为受想行识这四部份,为什么要分得如此之细呢?因为每一蕴的功能不同,各有各的认识对象。人在环境中生存,每时每刻都面对着自己的环境,没有这个环境就没有心,没有这个心也就没有相应的环境了。

佛,六祖,坛经

要度众生,总得有相应的手段,自己对佛教的法相也不能是外行,不然怎么能算是佛教呢?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六度万行这一类基本知识是应该知道的。而作为一个法师或禅师,更应对此有深入的研究,你才能给众生说法,也才能度人。

现在讲法相的人讲“谛、缘、度、蕴、处、界”,这是法相的总纲,谛、缘、度是佛教修行的总纲,而蕴、处、界 则是对宇宙现象总的分类。把这六个字的原理弄通了,那么,整个佛教的纲领也就抓住了。以后不论你学禅宗、天台、华严、唯识、净土,哪怕密宗,才有基础,也才能深入,不懂这些,那么你对佛教内的任何宗派都没有入场券。

六祖大师说,你不要把智慧和烦恼,看成两个!烦恼就是菩提觉性。“无二无别”:烦恼和菩提,没有两样,也没有分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假设你用智慧来照破烦恼,这是二乘声闻缘觉的见解,不是大乘的佛乘,不是菩萨乘,也不是唯一佛乘。“羊鹿等机”:这是二乘声闻缘觉;譬如羊车、鹿车这等的机缘。“上智大根,悉不如是”:有最上智慧和最大善根这种的众生,他们修行的法,完全不是这样子的。

佛再厉害,还得人来做,离开了人,也就没有了佛。六组很智慧的通晓这点。那我们俗人怎么做佛呢?在六祖《坛经》中,僧法海,初参祖师(即有一名僧人名法海,初次见六祖慧能,向六祖请教)。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虽然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佛学的真谛和佛教的智慧。

在这个问答中,六祖的回答非常重要,也非常富有睿智的洞见。通过这几句话,六祖让我们明白,因为我们每人都有心,却不知怎么用,所以成不了佛。想成佛能明白六祖之言,做到即佛。

六祖慧能,坛经,智慧,佛

离一切相即佛——物体离开镜子,镜子又空空如也,不存一点物质在其中,人心如镜,物走即空。我们说,来的都是客,人走茶就凉,过后不思量。做得到已近道了。心应万物,而又离万物,即看见金银财宝,美女等美贵之物,心不动杂念,没有杂想。金银财宝,美女离开,心又空空清静,心不思不想,事来则应,事去不留,本心自存,无个人私心杂念。所谓直心养道,直心即不思量,没有杂想之心,心应万物,而心不为外物所捕获,不为他者所奴役。心念,应万物而无万物。

对那些学习禅宗的人而言,仅仅知道什么“心外无佛”“即心即佛”“直指人心”是绝对谈不上了事的,而且是危险的。你必须学习佛教的基础理论,了解佛教的思想体系后,才能选择某一宗派进行专修。你若对禅宗感兴趣,还是得屈尊就驾,先学习基础知识,再拜一位老师指导才行。而对于禅宗内的师家而言,就必须精熟这一切,而且要具备使用六祖这“二十六对法”的功底,不然盲棒瞎喝一气,成何体统。

佛法简要地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是中国僧人的一大贡献,因为印度的佛法实在太多太繁,往往使人摸不着头脑。中国人的传统之一就是喜欢简易直截,所以,通过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终于把浩如烟海的佛法归纳成为三条纲领,一般人学修时就容易掌握了。在天台宗那里,更精炼为止观,止是定,观是慧。而禅宗呢?则只谈明心见性这一着,不论涉及到哪一个领域,禅宗都是这么一着。这里六祖讲定慧品,仍然是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到禅宗极大的灵活性、随机 性,都是要把你朝自己的心性上引。

禅宗讲明心见性: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戒也是这个,定也是这个,慧也是这个;世间是这个,出世间也是这个。把一切法的界限打破,明明白白指出这个来的,是禅宗,是从禅宗开始的,佛教其他各宗各派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一点,就是不二法门的精义,而且就在你自己身上,就在你的自性之中,不需要别处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