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地藏经在线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其它: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蔡文熙)

导读:其它: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蔡文熙)一、前言原始佛教的具体修 法门中,安那般那法(即所谓的息 观) 传至今,仍是一种中庸妥适的修持入手处,显密各教派分别以...
其它: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蔡文熙)

一、前言

原始佛教的具体修 法门中,安那般那法(即所谓的息 观) 传至今,仍是一种中庸妥适的修持入手处,显密各教派分别以各种型态,加以吸纳,成为修持佛法的入手法门之一。

本文撰写的目的,系以回归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杂阿含经」为主, 照「 藏」、南传「相应部」、「瑜伽师地 」等有关经 为旨趣,重塑息 观的原初面貌,并具体指出息 观所欲对治的修 危机,以 作为吾人修 上的增上缘。

诚如「瑜伽师地 」卷二七所言,有五种修习息 观的具体方式,分别为「算 修习」、「悟入诸蕴修习」、「悟入缘起修习」、「悟入圣谛修习」、「十 胜 修习」,其间,最为广泛运用的是「算 修习」,也就是所谓的 息法,目前广泛运用在接引初机的禅坐 息法,或者净土宗的十声阿弥陀佛圣号之方 道,基本上都脱胎自原始佛教的息 观修 法门,为尊重「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以及「 藏」的专门用语,本文一 以「安那般那息 」, 指称息 观的修 法门

二、 净观的修 危机与安那般那息 观的提出

「安那般那息 」的修 旨趣为何﹖

根据「杂阿含经」第八一五经的简要描述为:

「有比丘修 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 断觉想。」简言之,修「安那般那息 」系为断除意 浮动、杂 重的修 人而设 的方 法门,同样的,贪欲心特重者,适宜修持 净观,容 发 、瞋恨心重者,适合修慈心观,我慢、骄傲心特重者,最好先 修持无常观,俾 去除我执。

「安那般那息 」法门,在原始佛教的发展过程,原本只是对机而设的方 法门,但是,如果我们对比 「 藏」与「杂阿含经」的经文后, 会发现佛陀之所以慎重阐明「安那般那息 」法门的特殊性,是因为当初提出 净观修法时,部份比丘修法失当,僧团内即发生一件 幸的自 人悲剧,佛陀 即提出「安那般那息 」的修法,以取代 净观修法可能带 的危机,并成为比丘 戒中相当严肃的课题。

首先,佛陀当初提出 净观,是为 对治贪欲心重的修 人而设 的方 法门,并大 称赞 净观的功德,诚如「杂阿含经」第七四一经所述:「当修 净观,多修习已,当得大果、大福 。云何修 净观,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 ﹖是比丘 净观俱 觉分,依远 、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亲、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净观原系三十七道品中七觉分的基础工作,颇能获得大的福报, 应广泛推展出去,成为基础佛教的核心修 法门。

过,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九经的记载,佛陀赞叹 净观修 的功德 益后,有部份的比丘,「极厌 身,或以刀自 ,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找岩自 ,或 余比丘 」,僧团内部因为修习 净观 当机而引发自 人的悲剧,其间, 梵志子 在魔天的赞叹 人事件为一 「未 者 ,未脱者脱,未稣息者 得稣息,未涅槃者 得涅槃」的大功德 为, 梵志子遂在此种邪光的趋使下,诱引修息 净观失机者,加以 害,人 多达 十人之多。

佛陀系在布萨 戒之日,发现比丘急速短少后,察觉 净观修法的危机, 即提出「安那般那息 」的法门,取代 净观。

此项僧团内部因为修习 净观发生自 人的悲剧事件, 只「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有所记载,「 藏」中 以肃严的态 ,加以面对。 是「五分 」、「摩诃僧祇 」、「四分 」等经典,均一致在四波 夷法的 戒中,特别举出此项自 人事件,作为比丘戒当中最为严重的戒 之一,因此,修习「安那般那息 」的法门 为佛教内部主要的基础法门,取代可能引发修 危机的 净观,这也是吾人反观原始佛教修 次第,应该加以注意的 史事件,防止悲剧的再 上演。

此后佛陀虽未全面禁止 净观法门,然而「安那般那息 」已取代 净观,成为佛教内部修持的法门,同时,「安那般那息 」也含摄 原始佛教卅七道品(四 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 、七等觉、八圣道),成为卅七道品的根本持修工作,诚如「杂阿含经」第八一0经所述:

「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 ,多修习已,能 四 处满足,四 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三、重建「安那般那息 」的息 法门

「安那般那息 」的息 法门,在原始佛教中既然扮演如此核心的地位,以下将重塑「安那般那息 」的法门面貌,让吾人在修习 有所依据。

首先是修习「安那般那息 」的助缘,也就五法助缘:净戒、少事务、饮食知 、初后夜 着睡眠、 诸愦闹空闲 中。

所谓五法助缘,系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一经的记载,本经在巴 文本文从缺,兹将此段经文引述如次:

「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 。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 提木又 仪,威仪、 处具定,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 。 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 。

次,比丘!饮食知 ,多少得中, 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 。

次,比丘!初夜、后夜, 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 。

次,比丘!空闲 中, 诸愦闹,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 。」

检视上述五种助缘修法中,特别点出怖畏细罪,减少欲望但反对断食,精进修 但反对 倒单,空闲 中闭关修 但反对澈底远 人群,可 是修习「安那般那息 」的中道助缘条件。

其次,应如何修习「安那般那息 」法门﹖

是「 藏」或「杂阿含经」,均对修习「安那般那息 」法门,出具体的步骤,本文谨以「杂阿含经」第八0七经中一段最典型的描述,加以 明:「我于此二月, 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 入息如实知,出息时 出息如实知; 长, 短;一 身觉出息 如实知;身 休息入息 如实知....乃至灭出息 如实知。」检视有关的经文,我们 可以指出,原始佛教有关「安那般那息 」的修法中,主要的修法精神,在于「如实知」出入息的生灭,出入息的长短、次 、善 、先出后入还是先入后出, 是主要关 的间焦点。

事实上,当我们如实观照出入息的生灭, 达到安那般那息 修法的旨趣─断觉想,此间虽然还有粗思维住与微细思维住的次第存在,但基本的旨趣与修法精神,仍是「如实知」出入息。

其次,将探讨修习「安那般那息 」与闭关的互动关系。

诚如前面提及修习「安那般那息 」的五法助缘中,第八0一经提及「空闲 中, 诸愦闹」,很容 人 想修习此项法门是否一样要远 人群,甚至采取严格的闭关手段﹖诚如「杂阿含经」第八0三经中,描述佛陀僧团比丘修习「安那般那息 」的一般情形为:

「是比丘 依聚 、城邑止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 中、闲房、树下,或空 地,端身正坐,系 面前,断世贪爱, 欲清净....」

本段经文描述原始僧团作息起居,相当平实中庸,并未刻意强调远 群众,反而指出「依聚 、城邑止住」,也未刻意要求修 的场所,必须如何布置,反而是无所住地「或入 中、闲房、树下,或空 地」,这可 是原始僧团修习「安那般那息 」法门时的中庸态 。

至于释迦牟尼佛自身修习「安那般那息 」法门,根据「杂阿含经」的记载,佛陀曾采取为期二个月之久的闭关,以精进修习此项法门,俾 从粗思维住提升至微细思维住,证得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 住的境界。

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七经的记载,佛陀为精进修习「安那般那息 」法门,所采用的二个月闭关法则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 往 ,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 者,唯除送食及布萨时。」

佛陀在精进修习过程中,只有在饮食与诵戒布萨二种情形下,才与比丘有所接触,为期二个月之久,可 是对有意精进闭关的修 人,提供 较为中庸的闭关之道,避免个人独居长期闭关,忽 戒 的危机。

本文前面曾提及修持「安那般那息 」法门时,须具备五种助缘─净戒、少事务、饮食知 、初后夜 着睡眠、 诸愦闹空闲 中,这是外部的助缘, 根据「瑜伽师地 」有关「杂阿含经」、「安那般那息 」法门的后设分析,则提出「五种障碍法」,可 是有意修习「安那般那息 」人士,最值得警惕的内部修 危机,经由外部五种助缘与内部五种障碍的对治,使得此项根本修习法门 加圆熟。

诚如「瑜伽师地 」所云:「修习如是入、出息 ,尔时应知五障碍法:一者,于其外缘,其心散 ;二者,入出息转,有所艰难;三者,掉举、 作缠现在前;四者,惛沉、睡眠缠现在前;五者, 与道俗共相杂住。如是五法,于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 增长,当知一 能为障碍。」

「瑜伽师地 」所展现的这五种障碍法,可 是修习「安那般那息 」的具体经验之谈;而本文开头曾提及「瑜伽师地 」主张的五种修习「安那般那息 」法门, 是将「安那般那息 」予以全面性的开展与重构,成为唯 学者以及相关的大乘 人,修持的主要依据。

四、结语

当我们重新检视 「安那般那息 」的原始面貌,再回顾禅宗的 息法,净土宗的持十声佛号,密宗的善 业观想出入息,可 是「安那般那息 」修法,随着佛教的开展而逐渐衍生出 的方 之道,当我们直接面对「安那般那息 」的原始风貌, 可以帮助我们从自己的根器中,抉择出 适合自己心性的方 法门, 必偏守一隅,坐井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