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照禅,禅宗术语,是一种禅定修行方法,以禅坐方式进行。始于宏智正觉禅师,是曹洞宗的代表性修行法门,与临济宗的看话禅并称。默照禅的来源很早,源自般若学与止观。东晋慧远曾以照寂二字来统括禅修方法。僧肇作《般若无知论》,阐明般若以照寂为体。
默照禅是佛门禅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修行。就是在修行的时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加上自己的学习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获得好处和功德。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修习默照禅的基本态度吧!
修习默照禅必须遵守的基本态度有三,那就是:发大悲心,放舍诸相,休息万事。
(一)发大悲心
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也是能够让我们彻悟成佛的心。如果要彻悟,首先要发大悲心,然后才能够顿悟成佛,因此,大悲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既然发大悲心,那么对任何人、任何众生,都不能有对立、仇恨、伤害、疑惧以及嫉妒的心,代之以包容、怜愍、体恤的平等爱护、普遍救援,那就是大悲心了。
发起大悲心的目的,在于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以及体验到各人的本地风光。为了达到修行的目标,就得从放舍诸相下手,虽然尚未见到本来面目,尚未体验到本地风光,但是要练习着朝这个方向努力。放舍诸相即是“默”,努力于放舍诸相的练习即是“照”──这就是默照禅法的入门方便。
(二)放舍诸相
放舍诸相就是不执着任何现象,实际上就是无住心。心不住于心理现象、不住于身体现象、不住于环境现象。所有心内、心外的一切现象,都是有的,但不要去执着它,不要去在乎它,便是放舍诸相。不住于任何一种现象,就是“默”;知道所有的现象都是正在发生中,那就是“照”。所有的生灭状况,都是知道的,只是不去执着它,不因各种状况的发生而心生波动,这就是放舍诸相;但这并不是说,就像木头、顽石或者是死人那样。了知任何现象,是正常的人,这是“照”;知道任何现象都可能发生,但不需去忧虑烦恼,这是“默”。在打坐中,了知有任何一种现象出现时,能够不起第二念,立即就是默照同时的放舍诸相。
如何放舍诸相?就是从放松身心、安定身心着手:“第一,先把眼球放松,然后将整个身体放松,头脑不要去注意什么,也不要去思考什么,只晓得自己是在放松状态。
第二,身体坐直,脸部的肌肉放松、肩颈放松、臂不用力、手结法界定印置于腿上,不再管它;后腰放松、小腹放松,然后享受呼吸、欣赏呼吸从鼻孔出和入的感觉,其他的不要管它。
第三,进一步,心已比较安定,杂念也少了,此时如果不清楚体验呼吸从鼻端进出的感觉,很可能会打瞌睡。这个时候便可用只管打坐的方法,很轻松地体验、知道自己的身体正在打坐,但不要特别注意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的感受状况,也不去特别注意心里的反应,以及周遭环境里正在发生的任何状况,你的责任只是晓得你正在打坐。事实上,这就是提起默照的方法,正在练习放舍诸相、休息万事。
(三)休息万事
彻悟的人,我们称之为无事道人。道人,就是修行佛道的人,无事道人是心中已经没有自己的事,既然自己没有事,那还有什么事呢?事实上,对于凡夫而言,修行和烦恼都是事,凡在心中有所牵挂的,就叫做“事”。随时随地要把心中的牵挂停止,心里没有任何牵挂之时,虽也照常过生活,但那就是休息万事。
有位菩萨来参加禅修,尚未办妥报到手续,就接到他太太的电话说,如果他参加禅七,她就要在家里自杀。于是这位菩萨问我说:“师父!我该怎么办?”我问他太太要自杀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她过去好像也说过这样的话,不知道是真是假,我想我还是在这里打禅七,过两天再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吧!”于是我跟他讲:“我想你不必看了,禅七期间你的心中老是牵挂着:『我的太太不知道自杀了没有?』还打什么禅七呢?你心中有事,太太说要自杀是大事,而且是不得了的事,我看你还是回去吧!”
请问诸位的心里有事吗?虽没有家人自杀的问题,心中也会牵挂着很多很多的事,也许你们一边打坐一边在想着许多之前和之后的事,也可能想着:“默照禅能让我开悟吗?能给我智慧吗?默照禅何时才能够让我断烦恼呢?”有的人可能没有想到这么多问题,只是期待着平顺地打完禅七,或者想:“禅修期间会发生什么事啊?再往下会怎么样呢?”一类是期待、等待,另一类是担心、推测,这些全都是“事”。其实,修行就是用方法修行,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羡慕他人,不跟他人比较、也不跟自己比较,否则,便成不务正业的闲事了。
你的心,不要被任何的状况所动,不要被任何现象牵着走。当发现鸟在叫、风在吹,苍蝇、蚊子在飞舞;或感觉到肩颈痛、腰椎酸、皮肤痒;或者觉察心里正有杂念、妄想、邪思在浮动,这些都是现象。被你发现了,便是“照”;发现了之后,随时放舍,就是“默”。
事,是不可能没有的,吃饭、走路、打坐、睡觉、上洗手间、打扫环境等,每一样都是事,但你千万不要把前一念已发生过的事,以及后一念尚未发生的事,牵挂在身上。刚刚做的事已经做过了,可以有记忆,但不必牵挂;还没有发生的事,可以有计划,但不要悬念;凡跟当下所用的方法不相应者,全是闲事,必须随时放下,这就是“休息万事”了。
发现心中有事,就是“照”;不讨厌它,不去管它,休息心中所有的事,则是“默”。当你清清楚楚没有杂念妄想而只有方法,便是正在修行默照。
以上就是对修习默照禅的基本态度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对于修行默照禅正确方法,我们要坚持和用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其中的领悟,让师兄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功德,让师兄更好的生活。
...查看更多禅宗现在我们就不用多说了吧,因为现在有许多的人去修行,有很多的人获得了不少经典和智慧。我们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师兄不要随意的去修行。那师兄你知道默照禅与次第禅观的同异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次第禅观,是先修五停心,然后修四念住。五停心有五种修行方法,只要用其中的任何一种,就可以停止五盖;五盖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等五种覆盖善法的心理状况。五停心观就是: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其中的数息观,就是先体验呼吸在鼻孔出与入的感觉,称为随息;如果昏沉及散乱难除,即用数息观,以此来停止那些麻烦的五盖心。五停心是四念住的前方便,乱心安伏之后,即修身、受、心、法的四念住,由观慧而进一步修三十七道品,以证声闻四果为目的。
五停心、四念住是次第禅修,从观呼吸、观身体、观心念入手,是次第的修行方法。默照禅法,也是从呼吸法入手,也是从观身受着力。因此,默照的修行方法并非有什么奇特,也不是中国人没有根据就发明的东西,它是以传统修行方法做基础的。
默照是从有次第到无次第。有次第是身体放松,心情放松,体验呼吸、体验身、受、心、法,这是结合五停心的观息和观身法门,进一步修四念住的。默照禅不落次第,面对身、受、心、法的任何现象,都采取不要管它的态度,只是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
四念住的次第观名为「别相念」,整体的综合观名为「总相念」。禅宗是从总相念的基础上,教我们只管打坐,便是默照禅的入门手段了。因为总相念是需要次第修行,而默照则是一开始就教我们不要管次第,只要求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在打坐,呼吸也只是身体觉受的一部分,其他的问题不去管它,知道、放下,便是直接而简单地在修默照禅了。
以上就是对默照禅与次第禅观的同异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 坚持去修行佛法和禅宗是非常殊胜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坚持和用心去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不少好处和功德。如果师兄不用心去修行是非常不好的。
...查看更多默照禅如今有不少的人开始用心去修行了,在修行时要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在加上自己的用心和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其中含义,让师兄更好的生活。那师兄你知道默照禅用功要诀是什么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默照禅的用功要诀,我们先看天童正觉禅师的两段开示:
学佛究宗家之妙,须清心潜神,默游内观,彻见法源,无芥蒂纤毫作障碍。
廓然亡像,如水涵秋;
皎然莹明,如月夺夜。
正恁么也,昭昭不昏,
湛湛无垢,本来如如,常寂常耀。
其寂也非断灭所因,其耀也无影事所触,虚白圆净,旷劫不移,不动不昧,能默能知。(《宏智禅师广录》卷六)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
鉴时廓尔,体处灵然。
灵然独照,照中还妙……
妙存默处,功忘照中。
妙存何存,惺惺破昏……
默唯至言,照唯普应。
应不堕功,言不涉听……
照中失默,便见侵凌……
默中失照,浑成剩法。
默照理圆,莲开梦觉……
默照至得,输我宗家。
宗家默照,透顶透底……
(《宏智禅师广录》卷八《默照铭》)
这两段文字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天童正觉禅师关于默照禅的修行思想。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默照禅的所谓“上路”的状态。
这种状态,与永嘉大师所说的“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同一意趣。
文中所说的“清心潜神”、“廓然亡像,如水涵秋”、“湛湛无垢”,讲的是寂、是默,而“默游内观”、“皎然莹明,如月夺夜”、“昭昭不昏”,讲的是惺、是照。“寂”和“默”就是一念不生,就是无心,这种一念不生和无心,不是枯木般的没有生机的不动和死寂,也不是断灭见所说的空无,而是寂中有惺,默中有照,寂中虚灵不昧,默中了了常明,也就是“无心而照,照而无心”。
寂中有惺,默中有照,惺寂不二,默照同时。这是默照禅最基本的用功要诀,也是修习默照禅功夫上路的标志。
默和照必须同步,不能偏废。默而失照,即落入昏沉;照而不默,即心浮气躁,妄想纷飞。关于这一点,《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六种料简,讲得非常详细,可以加深我们对“默照不二”的理解。
以上就是对默照禅用功要诀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不管是自己在修行任何经典,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可以在生活中的帮助自己解决许多问题,让师兄轻松的生活。
...查看更多现在学习佛门禅宗中的人已经是有很多了,因为禅中是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清净,锻炼自己的心性,让师兄可以更好的去修行。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默照禅的修行要诀吧!
禅宗发展到近现代,其静坐工夫论方面基本上仅余“看话禅”与“默照禅”二类。“默照禅”因其有一句“只管打坐”的口号,因而常被人诟病为“沉空守寂、枯坐”云云。但实际上,这是对默照禅原理的一种误解。其实默认禅修的是“觉照”,并不是单纯守静,必须以照为主、以默为伴、默照同时,不可偏废。本文根据古今大德开示、著作,把默认禅的修行要诀整理如下。
首先,我们需知“默照禅”的修行理念,这可概括为三点:
无心合道。这是默照禅的基本修证指导原则。
一切现成。这是修习默照禅必须具足的信解前提,相信“一切现成”。
休去歇去。这是默照禅的用功原则和方法。作为扫除妄想的休歇,不是对治法,不是心境互侵、将境灭心、将心灭境的对抗法,而是容而不受,不取不舍。
所谓“无心合道”,即要认知先天“本觉”。“本觉”在其妙用中所显示出来的与平常心理上的表层意识(生灭意识)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种种特性。这种体认过程在于:
试图在当下的生命活动中,对本觉找到一种亲切感——这是修行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和环节,否则修行就是盲修瞎炼。此过程称为“借功明位”。
是借此明确后天的始觉之智,自觉究竟该如何用功才能合乎先天之本觉。这个属于“借位明功”。真正的“功”都是自觉的,而非学习而来。
禅宗“无心合道”的修行理路就是从这里面建立起来的。从悟道的角度来看,后天的始觉只有当它趋于无为的时候——即“无心而照、照而无心”,也就是不起心动念,它才跟本觉相应。
圆悟克勤禅师说:“况自己本有根脚,生育圣凡、含吐十虚,无一法不承他力,无一事不从他出,岂有外物为障为隔?但恐自信不及,便把不住去。若洞明透脱,只一心不生,何处更有如许多?所以道: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要须直下承当‘从本以来自有底活卓卓妙体’,然后于一切时、一切处无不逢渠、无不融摄,吃饭著衣、凡百作为、世出世间,皆非外得。既达此矣,只守平常,不生诸见。”
天童正觉禅师说:“妄息寂自生,寂生知自现。知生寂自灭,了了唯真见。”
注: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渠——相当于现代汉语代词“它”。对于绝大多数修行人来讲,“将心待悟”的心、“有求有得”的心是他修行过程中需要攻克的最大也是最隐蔽的堡垒。
默照禅的修行方法,分为五个层次:
放松身心
观照全身
观照环境
内外无限
常寂常照
只管身体
把姿势坐好,身心放松,以有心无心地注意自己整个的身体。不是只感觉身体的某一部位,而是在同一时间内,观照整个身体的任何部位,同时要放轻松。紧张的话,很快会累。所谓放松,是神经、头脑不要紧张,但是身体及坐姿必须正确,背及后腰不能放松,否则马上弯腰驼背,那就是懈怠了。松懈时容易打瞌睡,方法也用不上,头脑必须保持非常清醒,如果感觉有点懒,并且迷迷糊糊的,这都不是只管打坐或者默照时应有的状态。
把环境当作身体的一部分
清楚地知道身体在那里,但是,它并没有给你负担及感觉,虽然身体的痛还在;甚至于,痛也没有,而周遭之环境如同你身体的一部分,此时有风吹声、鸟叫声,但是,对你来讲, 环境没有打搅到你的心,而是很自然地跟你的身体在一起。身体在,环境在,你的心也在; 有主观的自己,客观的身体,同时被观照得很清楚,但是,就是没有负担,没有受到干扰。
以空作为观照
向内观照,内心无限地深远;向外观照,外境无穷地广大。环境在,身体在,但是自己已经不在;没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环境,一片明朗、清净。到了这个程度,身心世界,整个宇宙,都是我自己;以为没有境界,事实上,空境即为观境。此时,是否开悟了呢?还是没有,一离开打坐,进入生活的环境中时,还会受到干扰……默照,其实就是止观并有,止的时候,心中没有杂念,观的时候,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杂念;因此,观的时候止,止的时候观;照的时候也在默,默的时候也在照。将观用作照,将止用作默。所以虽然源出于止观,却不是止观。基础方法刚开始用时,是观照自己身体的全部,观整体不观局部。必须要有一样对象让心有所住,然后才能无住;有所住,并不是住于不断起伏的杂念、妄念,而是住于正念,此正念便是观整个的身体,同时通过注意身体的整体,而不让自己有妄念。身体的痛、痒,腿的不舒服,一定还有,但是,你要不管。就像我们看到地板上有很多墨迹,但是,不是只看到某一点,而是意识到整个的地板上有很多的黑点——即“有距离的观察”。开始时心不安没有关系,只是留意身体的全部,其他什么都不要管,慢慢就会专心在方法上。初时,可借助随息,以整个身体的觉受为所观之境,作为旁观者,有意无意而照之。之所以借助随息,一则可以进一步放松身心,二则可以令心不驰散。之所以要以整个觉受而不是某个部位的觉受为所观境,意在平等无分别,破除执著。之所以要有意无意,是为了更好地趋向无心。因为太作意必将不知不觉地滑入分别取舍执著当中;若不作意,即有可能散乱外驰,失去正念。此有意无意,大慧宗杲谓之“忘怀管带”,其分寸唯当人慢慢体会、灵活把握。
以惺惺为正,以寂寂为助。注意这其中的主次(正、助)分别,寂惺二者并不是同一地位的。修心之人,亦复如是,必先息缘虑,令心寂寂,次当惺惺,不致昏沉,令心历历。
背熟口诀
建议初学者先把三祖的《信心铭》、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全部背诵下来,烂熟于心。(有条件者,还可以加上其他一些禅宗大德的经典诗偈和法语,如傅大士的《心王铭》,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六祖《坛经》中的几首《无相颂》和《涅槃偈》、《自性真佛偈》,腾腾和尚的《了元歌》, 懒残和尚的《悟道歌》,石头和尚的《草庵歌》,以及四祖开示牛头和尚的那段法语,澄观大师的《答皇太子问心要》等)。
与“看话禅”的穿插
用功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状态,有针对性地拈出其中的一句或几句,顿在心中,如口中衔着一块糖相似,不断品味。把这些诗偈短语当作口诀来使用,帮助我们及时提起正念。修默照禅时,用心相对于参话头来说,比较松缓,正念稍一不力, 就会落入无记中,恍恍惚惚,迷迷糊糊,似睡非睡,坐在枯木寒岩中,止多观少。此为修道之大忌。也有人选用参话头这种“紧”的 方法,穿插其中,以保持定慧等持、默照同时。例如,仰山雪岩祖钦禅师是按曹洞宗的用功方法,看“狗子无佛性”之话头——就是在杂识杂念生起的时候,向鼻尖头轻轻举一个“无”字,只要念头一消,便一切都放下,只是单纯默默地坐着。先通过默照,将粗重的妄想扫尽,身心安稳之 后,即开始提起所参话头,通过不断地提起话头,将随时出现的妄想和昏沉打掉。等到没有妄想、心境清明时,又保持默照。如果不清明又出现了,或者有妄想了,又微微提起话头, 如此慢慢地捱下去,如鸡孵卵,如猫捕鼠,即可达到一念不生、不参而参、无心而照的境地,到了那个时候,时节因缘一到,自然会磕着碰着,豁破本来。雪岩祖钦禅师之用功过程,有一定的代表性。先通过默照,将粗重的妄想扫尽,身心安稳之后,即开始 起所参话头,通过不断地 起话头,将随时出现的妄想和昏沉打掉。等到没有妄想、心境清明时,又保持默照。如果不清明又出现了,或者有妄想了,又微微起话头,如此慢慢地捱下去,如鸡孵卵,如猫捕鼠,即可达到一念不生、不参而参、无心而照的境地,到了那个时候,时节因缘一到,自然会磕着碰着,豁破本来。
以上就是对默照禅的修行要诀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就是在生活中要坚持不断的去修行,在修行的时候要多加用心和不断的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得到领悟,让师兄可以更加轻松的生活。
...查看更多默照禅就是守默与般若观照相结合的禅法,是基本上以打坐为主的修习方式。默照禅的提倡者曹洞宗人宏智正觉(1091年~1157年)认为临济宗宗杲的看话禅,滞于公案功夫,不利解脱。与看话禅相对立,他提倡默照禅的观行方法。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是以智慧观照原本清净的灵知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