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地藏经在线网
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
主页/ 布衣百姓/ 文章正文

佛陀论佛,阿罗汉,比丘,法师,众生——洪汝诠

导读:佛陀论佛,阿罗汉,比丘,法师,众生——洪汝诠佛,阿罗汉,比丘,法师,上士,众生等名词在释迦牟尼时代是社会的习用语。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语种,多种宗教的国家。同一个梵文或者巴利文的名词,在印度...
佛陀论佛,阿罗汉,比丘,法师,众生——洪汝诠

佛,阿罗汉,比丘,法师,上士,众生等名词在释迦牟尼时代是社会的习用语。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语种,多种宗教的国家。同一个梵文或者巴利文的名词,在印度不同的宗教或者族群之中含义就会有差异。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又从东汉末年传到今天;佛,法师,众生之类外来词仍然广泛使用,但是他们定义有变化。语言的含义是由使用它的人群俗成约定,超越特定的时空,就不存在权威的解释。研究释迦牟尼对佛,阿罗汉,比丘,法师,众生等等名词的解释,可以帮助人们较为准确地了解佛陀的思想,下面逐一研讨。

一、何为佛。

《杂阿含经》卷四、第一百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面前问讯。相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佛者。云何为佛。为是父母制名。为是婆罗门制名。时。婆罗门即说偈言:

“佛者是世间,超渡之胜名,

为是父母制,名之为佛耶?”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

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

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

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

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

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

拔诸使刺本,等觉故名佛。”

佛说偈已。彼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释迦牟尼说佛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缘起缘灭有正知正见。有的学者将正知正见误解为悉知悉见,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人不可能全知古今天下事。一个民族乃至于全人类共同的智力都不可能实现全知。上述经文所说的“所应修已修”,是指所应修已经在修行,不是说“已经完成了修行,而不需要继续修行。“应断悉已断”,是指过去应该断除的烦恼已经断除,而不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烦恼已经预先断除。如此正见,正知,正修,正断就名叫做佛。

佛的境界是非常崇高的。释迦牟尼将佛的境界是作为修行的方向,而不是已经达到的成就,所以他说“是故名为佛”。在历史上,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曾经出现过义理之争。大乘佛教的理论家贬斥承传原始佛典的教派为“小乘”,认为小乘教理不“究竟”。但是《杂阿含经》记载的佛陀思想就是否定“究竟”的想法

。佛陀认为,认识无止境,智慧无止境,修行无止境。那里有什么“究竟”呢?“究竟”实质上是人类“我慢”的表现。

佛陀只是教人修行之道,修行的结果是离苦,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等等。佛陀只讲修行不说成佛之道,因为“所谓佛者,即非为佛,是名为佛。”“所谓圆满,即非圆满,是名圆满。”

上座部贬斥大乘佛教的义理,“非佛所说”。他们批评的理由也不充分。上座部所谓佛者,是指释迦牟尼本人。但是上座部所依据的原始佛典也非释迦牟尼亲口所说,而是他的学生根据理解和记忆的复述。世人尊崇佛典不是因为它是释迦牟尼所说,而是因为释迦牟尼说得如实,合理。所以大乘经典中,凡属如实,合理,与“四谛”和“正八道”相应者,都应该视为佛说。

二、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