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地藏经在线网
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
主页/ 禅理故事/ 文章正文

修习六度的菩萨

导读:修习六度的菩萨 修习圣道的道,可分做自利道和利他道的两类。自利道是佛徒注重自己进修方面的,如修习三十七道品,都是偏重自利方面的,也叫“声闻道”;利他道是注重利济众生方面的道,即是“菩萨道”。什么...
修习六度的菩萨

修习圣道的道,可分做自利道和利他道的两类。自利道是佛徒注重自己进修方面的,如修习三十七道品,都是偏重自利方面的,也叫“声闻道”;利他道是注重利济众生方面的道,即是“菩萨道”。什么是菩萨道?《楞严经》说:“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菩萨发心。”菩萨发心修习的道行,在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修此六度法门,可以救度悭贪、毁犯、嗔恚、懈怠、散乱、愚痴的六弊之法。

一、布施度悭贪:布施有三种:①财施,分内财施与外财施。能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生命给人,叫做内财施;施舍田园舍宅国城财产的,叫做外财施。②法施,以世间善法乐育人群,或以佛教善法化导大众的,叫做法施。③无畏施,是精神力量的布施。如看见世间的人,发生一种威胁生命自由或财物丧失的危机,能用种种方便替他解除危难,而且能保障他的安全,令离恐惧,叫做无畏施。能行这三种布施,即可度去自己的吝啬病了。

二、持戒度毁犯:戒是止恶行善的意思。止恶是消极的工作,行善是积极的工作。经律中说有三聚净戒:①摄律仪戒,严守规法,禁制恶行,是消极方面的防犯行动;②摄善法戒,是勤修善行,克己为人,走向积极方面的行动;③饶益有情戒,凡有关于利益社会人群的事业,都要从事实际的工作表现,以发挥菩萨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扩充积极方面的行动。能守持这三戒,对于一切恶法,必不去做,对于一切善法,必无毁犯,所以叫做持戒度。

三、忍辱度嗔恚:忍辱是克服嗔恚的良法。真能忍辱的人,必是大智明理,大悲含摄,大度能容;不能忍辱的人,易发嗔火,恶心一起,破坏了种种所修的善法。菩萨行者,深明理性,具正知见,修诸善行,即遇邪见凶恶之徒来不加赞叹,反加毁辱,也要怜悯他的无知而加以容忍;纵使被他打击,亦不以牙还牙。因修学佛法的人,负有荷担救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愿行,必须视冤如亲,以柔克刚,能被感化,方见功夫。可见这种忍辱工作和卑怯无力含垢忍怒不同,而是一种极明智的、极宽容的、极大方的举措。

四、精进度懈怠:精进是勤劳不息的意思,但勤劳固是美德,倘用之不当,反成济恶的饰词。如勤劳而专为自我打算,甚至或专务害人,则虽勤劳,亦变成恶行。现在所说佛徒的勤劳,是不容有自私或害人的打算,而是在纯精无杂的善行上精益求精,先益求进,排除懒惰放逸自私伪饰的恶行,勤劳实践其他五度的功德。学者有此坚强勇猛的精进心,不论在自行化他的行业,受到逆境的打击,也不会灰心退堕。可知精进实是一种无比的力量,一切功行,都赖之完成。

五、禅定度散乱:禅是印度语“禅那”的简呼,义为“静虑”,与“三摩地”的定义相通,故合名“禅定”,是梵华合称的名词。禅定的功夫对于人的精神健康是极有关系的。一个人没有定力,精神恍惚,做事便会错乱。所以佛法修道最注重定力。《遗教经》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一处,是将心力统一集中,不被私欲的境风所摇动,久久成熟,便能蒸发精神上一种潜蓄的光明力量,好像烈火触物,莫不焦烂,这时便已成了最锐利的智慧。因修习禅定,去除散乱的妄念,从专一精纯的心力中,才发生观察事理深刻清晰的智慧。故禅定成为开发智慧的前奏,而智慧却成了禅定的后果。

六、智慧度愚痴:智慧有浅有深,从浅的方面说,智慧可包括一切世俗的知识,世间一切学问知识也叫做智慧

。从深的方面说,现在是指佛法的智慧。佛法中的智慧虽比世间的知识学问更为高深,但基于能明白真理,认识事实的原则,则与世间学问知识是一样的;不过佛所说的智慧,是指认识真理,且指能把握住这认识真理之中贯通万法,应用在万法上所施设的事业行为没有丝毫错谬的才叫做智慧,听闻而得的,叫做“闻所成慧”;闻而后能如理作意,明辨慎思的,叫做思所成慧;思而后能从事实践,笃行修持的,叫做“修所成慧”。此中思慧,正是禅定致力的唯一功夫。故禅定不是求其无所思,是求其不妄思。是制思契合于真理的境界,这境界的智慧叫做“根本智”,亦叫做“如理智”;从这如理的根本智,到了笃行修持应物设化时,发生一种化导众生的功用,就叫做“差别智”,亦叫做“后得智”,或“如量智”。这种智慧能将宇宙人生事物界中的一切缘境现前。

佛法修道的法门,推广地说,无量无边;简单地说,不出戒、定、慧三学;处中地说,不出三十七道品和六度。而六度能摄戒定慧三学,尤为扼要;同时六度尤重智慧度,无此度的净智,修一切法都成世法了,所以《大智度论》说:“六度以智为导,如无智度,五度如盲”,就是这个意思。